省武高6位老师的援疆情怀
□ 怀宁 记者 王燕
校歌《这里是新的希望》创作者是省武高老师王昊;校刊《考研园地》由省武高老师于寿成倡导创立;尼勒克中学“武进班”由省武高副校长徐红芬等一起创办……天山脚下的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处处留下了省武高老师的印迹。
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是我区的对口扶贫县,2010年以来,省武高先后有6位老师奔赴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他们带去的不仅是“教育名区”武进的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更通过加强对当地老师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尼勒克教育增强“造血”功能。
从富庶的江南武进到万里之外的尼勒克,老师们首先要过的是环境适应关。刚到尼勒克,王昊老师明显水土不服,干燥的北方气候、课堂上的反复讲解,使他嘴唇起泡、鼻腔出血。学生看了非常心痛,争着为老师找药方,劝老师多休息,可王老师总是委婉地谢绝学生的好意,说“人总是要适应自然环境的”,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
两地的教材有差异,远赴尼勒克之前,于寿成老师利用寒假对新疆的英语全套教材做了全面研究。到达尼勒克第一中学后,于老师迅速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编写使用导学案等和当地的老师一起探讨,得到了认可。在被任命为教研室副主任后,于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老师交流、听课、评课,倡导老师多进行教学研究。短短一年之内,当地老师有18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
从加强学校的管理入手,向管理要质量。作为援疆老师中唯一的女性,徐红芬把精细化管理引入了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担任该校副校长的徐红芬,在深入调研后,先后撰写了《加强学校年级部管理的建议》、《优化学校考试过程管理的建议》、《优化高中招生策略的建议》,并拟定了《高中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建议稿)》等,让学校管理逐渐走向成熟的精细化。
徐长兵和其他3位援疆老师一起,开启了“1+X”的师徒结对模式,大力推进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青蓝工程”。他们分别与当地年轻老师结为师徒,带领他们分析教材,研读教学大纲,共同研讨教学重难点,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6年来,省武高6位老师传递着援疆支教的爱心接力棒。他们的辛勤耕耘为当地提供了支边教育改革的范本,伊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武进教育援疆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原文见《武进日报》5月9日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