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脚下武高人
——省武进高中教师的援疆情怀
怀宁
在新疆尼勒克,美丽的天山脚下,有武高人的身影;在喀什河河谷地带,伊犁河畔,有武高人的足迹。他们从富庶的江南武进来到远在万里之外的全国重点扶持县新疆尼勒克,只是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一份神圣的使命和一腔无私的援疆情怀。
2010年3月,第一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吹响了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号角。根据中央的安排,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和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农七师。根据江苏的部署,武进区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响应号召,踏上援疆新征程,爱洒边疆育桃李,自2010年起,省武进高中地理组王昊老师,语文组徐红芬老师,英语组于寿成、陈永军、徐长兵老师,化学组何斌老师等六位老师分批远赴伊犁州尼勒克县第一中学(现更名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支教。在这里,他们释放着冲天的豪情,挥洒着勤奋的汗水,施展着满腹的才学,作出了一次次惊人的努力,留下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书写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摆在他们面前的艰难无处不在,但他们从不抱怨,更不畏惧,勇于面对,敢于克服,乐于解决。一如沙漠之树胡杨,他们扎根在莽莽草原,深植于天山深处。他们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付出、每一次奉献,都构成了援疆行动最美的风景,诠释着动人的人间大爱。
因材施教 乐观面对困难
江南人的婉约和才子的风范在王昊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讲授“中亚地形与气候”这章内容时,王昊老师特地结合尼勒克的地形地貌为学生解读,让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这堂课的知识点,同时很好地解决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初来乍到,王昊老师产生了明显的水土不服情况,干燥的北方气候、课堂上的反复讲解,使他嘴唇起泡、鼻腔出血。学生看了非常心痛,争着为老师找药方,劝老师多休息,可王昊老师总是委婉地谢绝学生的好意,说:“人总是要适应自然环境的”,依然坚持在讲台上。
在尼勒克县第一中学的校歌歌词征集活动中,王昊创作的《这里是新的希望》,在三十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审委员会确定为该校校歌歌词,从而填补了该校历史上校歌的一项空白。多才多艺是尼勒克县一中师生对王昊的一致评价,他们对王昊的喜爱也溢于言表。王昊热爱音乐,喜欢唱歌,在“尼勒克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百人红歌会”上,在“尼勒克县一中感恩母校、唱响红歌文艺汇演”活动中,在全体教职工迎新年联欢会上……他深情的歌声一次又一次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成为尼勒克县人人皆知的援疆教师明星。因为爱上了这片土地,这位颇具才气的地理老师还相继创作了《尼勒克,我的故乡》、《援疆之歌》等歌曲。其中《援疆之歌》是他与武进援疆总指挥、尼勒克县委副书记杨国成共同创作的,现在成了江苏省援疆队的队歌。
未雨绸缪 引领教学改革
由于教材的差异,于寿成老师利用寒假把新疆的英语全套教材做了全面的研究。本来这套英语教材在新疆也刚开始实施,很多英语老师对如何把握新教材新内容一筹莫展,认为难度大、内容多,上学期的教学内容还没完成,下学期又全压了上来。于寿成老师来到尼勒克第一中学后,迅速地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当地的老师一起探讨,马上得到当地老师的一致认可。在于寿成老师的带领下,尼勒克第一中学英语教学不仅进度逐渐跟上,效果也得到很大提高。目前,老师们也在学习如何编写导学案。于寿成老师的课堂在尼勒克县一中独树一帜,开设的公开课受到大家的高度赞扬,起到了示范作用。其幽默的语言和上课的激情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很多学生表示,是于老师让他们在英语学科上看到了希望。
2011年初,尼勒克第一中学首次成立了教研室,于老师被任命为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成立伊始,几乎没有任何教研条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开展这样的工作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于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老师交流、听课、讲课、评课,让当地教师多方面了解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先后多次开设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讲座和座谈,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指导他们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在于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热情高涨,在短短一年之内,有18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杂志上发表并收录在学校的教学期刊内,有16个课题确定为校级课题,其中有9个课题申报自治区级课题。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教研工作,在于老师倡导下,尼勒克一中《教研园地》应运而生,由于老师全面负责刊物的编印。校方领导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校内刊物。”
于寿成老师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援疆工作,为尼勒克第一中学全面实施双语教学,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光荣地当选2012-2013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为武进援疆教育赢得了声誉。
深入调研 向管理要质量
在援疆教师中,徐红芬老师是唯一的女性。作为曾经培养出省高考状元的骨干教师,学校舍不得她走;作为母亲,正在上高二的女儿更舍不得她离开。2014年2月,徐红芬带着奉献尼勒克教育事业这个愿望来到新疆,担任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副校长及高中二年级语文教师。
在校领导这一角色的扮演中,刚到学校的徐红芬顾不上休息,每天深入课堂、宿舍、食堂、操场等,通过观摩、听课、座谈等方式初步了解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现状。在近一个月的全面调研中,她发现学校的办学理念还相对陈旧,管理模式还相对粗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比较欠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相对落后,优秀学生外流现象十分严重。她毫无保留的将她近期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校领导进行了反馈,并将自己的教育改革理念向校领导进行了说明,在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之后,徐红芬不断更新学校办学理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出了“向管理要质量”的精细化管理的建议。她先后拟定了《加强学校年级部管理的建议》《优化学校考试过程管理的建议》《加强学生宿舍、食堂管理的建议》《优化高中招生策略的建议》《高中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建议稿)》等。校领导班子经过商讨、研究后,决定将这些建议在学校教学教育管理过程中逐步实施,让学校管理逐渐走向精细化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地满足优秀学生的发展需求,不让优秀学生外流,让尼勒克的百姓真正享受到教育援疆的实惠,徐红芬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了创建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武进班的设想。经过上级领导部门的同意武进班成功创建了,由此徐红芬更有干劲了,为了武进班的良性发展,徐红芬充分调研学生现状,结合武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制定了武进班育人理念、管理模式,努力向精细化的管理要质量。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班级文化、德育活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从作息时间、课堂教学、学情检测、奖惩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经过一步步的努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有序、高效,学生原来松散、低效的学习状态因为徐红芬科学管理而画上了句号,它的成功经验给我们广大一线各族教师注射了一剂强心剂。
她的人生价值观感染着学校的每一位领导干部教师。她总是微笑着说这是她心甘情愿,因为她看到了学校精神面貌的改变、看到了教师们的改变,看到了孩子们的改变。
大爱传递,做好传帮带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支边号召,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新疆等边远地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真情援疆,科学援疆,持续援疆,2015年8月省武进高中徐长兵老师又远赴新疆,来到了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支教。为了这个信念,徐老师始终尽心尽职,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将武进区援疆教育的大爱继续传递。
到新疆后,徐长兵老师便接受尼勒克教育局的任命,参与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的教研室教研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考察、调研和前期的了解,经援疆工作组教育小组会议决定:以武进班为核心,从多个层面做起,打造一批带不走的人才,推动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武进班的管理完全是按照武进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武进班的教学质量是一面镜子,也应当是一个丰碑。徐长兵认真研读教学大纲,了解高考题型,结合学生实际,上课之前精心备课,做好课件,编写导学案;上课精讲精练,加强互动,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益;对个别特殊学生加以心理辅导,给与鼓励,期中考试高二武进班的英语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期末考试英语成绩跃居年级第一;高一期中、期末考试英语成绩更是高出了年级第二名15分。两个武进班均有17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奖学金,学生们学习热情日益高涨。3月23日,高二学考成绩揭晓,武进班的英语成绩以85%的及格率高分通过,赢得了校领导以及学生家长的高度赞扬。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把经验和知识传授给边疆教师,让他们尽快领悟,快速成长,才是我们支教的真正目的。为此,徐长兵和其他三位援疆老师一起,开启了“1+x”的师徒结对模式,重启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青蓝工程,做好传帮带。他们分别与当地年轻教师结为师徒,带领当地教师分析教材,研读教学大纲,共同研讨教学重难点,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加快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指导他们撰写论文,开设课题。2015年12月份举行“武进杯”青蓝工程成果评比,三位援疆老师都有出色的表现,三位援疆老师的“徒弟”也均脱颖而出。徐长兵也因此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
支教只是援疆任务的一部分,促进名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才是新疆发展的长远目标。尼勒克县是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的多名族融合在一起的全国贫困县,根据伊犁州“十三五”规划目标,尼勒克县应在2017年完成脱贫任务。武进援疆工作组积极响应,参与县扶贫攻坚战。筹集资金,谋划发展,分配任务,精准扶贫。徐长兵老师深入喀拉苏乡吐普辛村和贫困户托列吾拜结对帮扶,经过一番调查了解,发现他们没文化,不懂汉语,走不出去;劳力单薄,资源匮乏,无能力大规模养殖牛羊。目前,徐老师给他们捐献一笔钱款解决实际困难,并在积极思考用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希望他们早日脱贫,为扶贫攻坚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常州市委书记阎立曾率常州党政代表团赶赴尼勒克,看望慰问武进区援疆干部并参加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落成暨武进援疆项目集中交付仪式。阎立感谢援疆干部们的努力和付出。他指出,多年的塞外风霜、多年的团结拼搏,大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磨砺了顽强的斗志,干出了可喜的成绩,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常州人的风采,为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当之无愧成了江苏援疆队伍的排头兵、先锋队。一批批援疆的武高人,带走了江南富裕之乡百姓的热情和大爱,也带来了边疆百姓的情谊与友爱。他们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不变的是建设边疆,支持边疆的责任感与自豪感。天山脚下的武高人还将继续谱写一曲曲援疆之歌,传递大爱,真情溢满西北边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