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环境不确定、市场不确定、供应链不确定……焦虑和恐惧在不确定中蔓延,但在商业世界中,总有一些事情是有确定答案的,找到它,我们就能比别人做得更好,就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进化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嬗变,高考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考教材到考知识,再到考思维能力、核心素养,高考的变化不仅让考生难以应对,束手无策,即便是教师也变得惶惶不安。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无论是试题结构还是题型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现代文阅读到古诗文阅读到语言运用再到作文写作,无不如是。
不确定性一:试题结构的创新性。
近几年变化较大的将信息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合并为现代文阅读I,题型主要集中在论述类文本;文言文阅读由单一材料变为复合材料,增加了14小题的主观问答题型;名句默写变为情境式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减少了选择题,增加了主观题,作文也随之与时代情境、文体运用方面发生变化。2023年高考的9小题变为文学短评题,特别是2023年八省联考以来,试题结构又出现新的变革。4、8小题由主观题变为选择题,由文字样式变为图文样式;高考命题的结构样式在变化中创新,让考生难以捕捉固定的题型。
不确定性二:情境载体的时代性。
新高考无情境不命题。其实不仅仅是题干具有情境性,试题材料本身就具备情境性,或者说试题材料本身就将知识融入到一种或多种场景中,来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情境化的高考题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生活实践问题情境;二是学习探索问题情境。
在“情境运用”、“表达交流”中,释词解义,行文成篇。例如:“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名词术语,机械性的生搬硬套,讲究具体情境下的活学活用。
作文更是注重了这种情境化: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关于中国的12个关键词”、2018年全国卷Ⅰ作文“写给2035”、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热爱劳动”,从情境的角度分析都是紧扣考生“青年”这一身份,希望考生思考关于祖国,关于四个自信,关于理想信念的热门议题。只有以情境去理解这些写作要求,并将写作置于情境之中,这样的文章才能触及出题者想要考生思考的深层问题,进而去展示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全面综合展示自己的学科素养水平。2021年全国卷Ⅰ作文“体育之效”又回归新材料作文的形式,那是否就不用于关注作文情境了呢?其实不然。“体育之效”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写作的情境,确实巧妙地将情境融入其中。例如,材料中青年毛泽东提及的“体育之效”,结合时间背景稍加分析,我们就会明白“体育之效”并不局限在体育领域,其内涵是青年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思考与探索,那么作为当代青年的考生,在“强弱之变”中思考时,也有责任为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作一番思考与探索。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II《给儿子》命题者选择了知青生活的作品,通过作者对插队生活的深情回忆,让考生在感受文学审美特征的同时,引导考生进一步探索领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不确定性三:任务要求的曲折性。
新高考试题往往通过题干任务的曲折来增加思维障碍,不再是过去那种直来直去的问法。这不得不说对考生审题方面有了新颖的变化,无形中增加了“陌生化”印象。
2023年高考9小题: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题干首先要求写一则文学短评,然后分成甲乙两个小组,每个小组又各自有关键词,最后却要求围绕关键词写短评思路,而非真正的文学短评。这绕来绕去,不少学生就写成了文学短评的文章了。题干甲组关键词中,“未来”和“回忆”提示考生抓住阅读中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即所写内容既是“未来”的想象、又是往事的“回忆”这一点展开思考,延伸至对“成长”主题的认识。乙组关键词“河流”作为文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一个很好的小切口,由此深入,发现文中“河流”的无处不在,体会它的重要性,进而思考它的意义。这两个小组的具体关键词本身就比较复杂。目的就是通过任务的曲折来增加学生思维考查。
2023年高考16小题: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而原诗中是“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题干通过设置字面与原诗的不同,增加曲折性,设置思维障碍,来让考生把握诗歌深层次内容。
不确定性四:素养考核的进阶性。
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主要聚焦四大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文本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赏析能力。
文本信息筛选表现在选择题选项和主观题由过去某处单一型变化为多处分散性、融合性的筛选、整合。如2023年高考现代文I 信息类文本阅读采用的复合文本提供了更大空间,可以考查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获得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异同的能力,推断关系的能力,也更注重考查学生调动信息进行有效知识迁移的能力。4道选择题中,有的考查考生融会贯通地把握信息,对信息归纳概括、准确判断、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新获取的信息进行实证、演绎推理;有的考查检索提取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和评价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等能力;有的需要综合理解后的推断命题既紧贴材料,又衔接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和阅读积累,有助于学生走出“抠字眼式”僵化阅读的死胡同。
高考语文命题考查由信息筛选到文本理解、概括、鉴赏的能力递进,其中理解与鉴赏是高阶思维能力的体现,也是考查的重难点。新课程标准测试层级要求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做出自己的评论。引导考生思维上由初步筛选到理解赏析、体悟文本蕴含的道理,品位语言之美。如2023年高考第14小题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不确定性五:知识能力的应用性。
知识应用能力意味着能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能够将已知的知识、信息和经验应用到原本没有被涉及的问题当中,并且能够对所需知识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商议,以确定问题的范围和深度。
2023年高考21小题对标点知识的考查,由过去简单的了解标点知识的考查变为现在对具体文本标点的表现力的考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运用知识,避免了机械应用照搬照抄。题干“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①处,“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描述祥子在狂风中拉车的状态,“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是祥子逆着狂风拉车时的动作,叙述时如果中间不做停顿或仅用顿号做停顿便会显得动作连贯,减弱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感,但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做较长的停顿,则更能够显出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②处,“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是祥子在狂风中的状态,使用两个逗号将“半天”从句子中独立出来,使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透不出气”“闭住口”的时间之长,而忍了半天才打出一个嗝,也凸显出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总之,新高考指向核心素养,不确定性成为一种趋势,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何种变化,我们能应对的就是用心去找寻“确定性”。
确定性:
一、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因文设题成为应然,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变通能力。备考过程中自然要从简单的刷题到思维能力提升上转变。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增强细节性意识,文本材料以及题干任务皆要从细微处入手。这样有利于更全面更细致把握内容,理解文意。
树立整体性思维,培养系统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提炼观点,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注意文章前后、上下的联系,兼顾各方又不忽视细节,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这是系统思维的重要体现。
二、必备知识的朴质性。
新高考无论是因文设题还是反套路、陌生化表达,都是必备知识的情境载体。也就是无论怎么问怎么考,还是要以必备知识为根基。所以日常的备考中务必要注重文体特征和语法知识等,这些知识成为高考命题的隐性要求。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不知道语法知识,不仅语言运用题难以得分,甚至文言文断句、翻译等都难以得分。如果连小说、散文的文体要素不能了如指掌,那么即便读懂了大意,也难以完成试题任务。
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观点,提升理解能力需要从完善知识储备、优化阅读方法等角度考虑。此处的知识储备包括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个人的思想认识,而策略性知识包括阅读技巧与阅读取向。所以构建知识体系和画知识导图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简单地构建是不够的。
三、底层逻辑的必备性。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越来越呈现出理性思维,难怪有人说:运用理科思维学语文。当然高考试题的不确定性并不是任意命制,而是有据可循,有章可依的。这些章据就是底层逻辑。这个底层逻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必备知识,二是课标素养,三是文本的事理逻辑和情感逻辑。只要考生把握住了这几点,基本上就可以稳操胜券。要想把握底层逻辑,必须要把握命题人命制意图,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去考量试题逻辑,因为命题人命题都能深度把握文本材料的事理逻辑。
如古诗鉴赏题《题杜子美书室》诗歌尾句发出诘问,前文已有铺垫,是水到渠成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从题干尾句的诘问“有谁于世是知音?”可知这是命题人或者说作者的结论,运用以果溯因就知道前文已有铺垫,从文中可知首句写世风浇淫,世人沉溺其中而不自知,杜诗为雅正之音,自然难觅知己。杜诗艺术成就极高,像琼玉、彩贝,累累千章,光耀千古,常人难及。杜甫虽受离乱之苦,但始终抱厚民之意,忧国忧民,世上真正堪称杜甫知音的人并不多。这个题不难看出诗歌本身就具有这种事理逻辑,命题者就是抓住了这点来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体悟理解。
四、文本载体的聚焦性。
文本材料是高考知识内容的载体,又是试题情境的应用的载体。所以文本本身的理解至关重要。或者说试题无论怎么变化,都是要依文作答。如2023年高考II卷4小题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该试题考查了类比表达的艺术效果,要求考生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从词语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方面辨析词语的使用效果。考生必须依据具体文本来辨析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体悟出表达的艺术效果。这显然是命题人对考生聚焦文本的考验。其实也是必然,如果脱离文本做到了,那学生的答案可能就“乱花迷人眼”了,没法一个标准去衡量对与错了。
五、科学规范的必要性。
高考试题的不确定性并不是让考生胡乱应考,胡乱作答。考生思维恰恰应该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
这里的科学规范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应对:一是科学规范的阅读习惯。阅读时词句的圈点勾画,文本细节的意识以及整篇的整体意识,这是理解的基础;二是科学规范有序的思维分析路径。文本材料需结合文体特征,把握句篇事理逻辑和情感逻辑理解,考生思维应具有高屋建瓴的视野,正确体悟材料作者的思维、命题人思维,做到按部就班,不妄加揣度,不主观臆断;三是科学规范的作答。本着先总后分、序号化、层次化、逻辑化的原则。无论何种题型,一定要坚持“言之有文(结合文本)、言之有理(符合情理)、言之有我(独特见解,不能照抄)、言之有序(标注序号,逐层深入,多元分析)”四个要求。
六、价值观的引领性。
新高考注重立德树人,试题往往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悟真理力量,掌握思想方法。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1年古诗鉴赏《示儿子》借助诗人对子孙提出的要求:诗书无涯,发奋读书;法乎先圣,修身立事;心怀家国,永存社稷来教育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023年现代文阅读I“竞争性真相”材料与问题,引导青年人在新媒体时代学会鉴别信息真伪,提升媒介素养。
2023年全国乙卷作文:“吹灭别人的灯”和“一花独放不是春”。材料一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人与人的相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说明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大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小到个人之间的交往,莫不如此。2023新高考I卷“好的故事”“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来打动人、说服人。”什么是好故事、讲好什么故事、如何讲好故事,都是好的写作角度。考生可以联想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从新时代中国故事“主讲人”的角色出发,探讨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考生只要把握住这个价值观的引领性,在应考中就赢得了先机,也就把握住了60%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