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浅探及对策
徐红芬
道德作为社会生活对人们的一种基本要求,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最高的目的”。然而在我国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人民个性进一步解放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中却不时飞出不和谐的音符:有人失足落水,救者开口索价;有人遭歹徒抢劫,路人袖手旁观;中学生被打,围观者默然视之……桩桩惨案,骇人听闻,可人们却只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面对邪恶,我们的正义何在?面对弱者,我们的同情心何在?
面对国人的麻木,我不由想起了我们天真烂漫的孩子:浙江一小学生因作业不会做求助于同学,却无人肯帮。最后只得拿出五角钱,许诺谁帮谁就得钱,结果应者纷纷,其中不乏有所谓的三好生。“五角钱风波“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批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三好学生,踌躇满志地走进考场,得心应手地答完考卷,结果却是每个人都得了零分。原来这是一次特殊的品德考试,面对横卧在地的笤帚、挡在门口的板凳,他们熟视无睹。
有一年全国高考作文提供了两则发人深省的材料:材料一是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材料二是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的调查:“你遇到别人碰到麻烦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无须再举更多的例子,什么“帮助老师殴打同学,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事常见诸报端。面对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发指的事实,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民道德素质的失衡,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深思考:我们从娃娃就抓起的道德教育为何如此低效?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道德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首先,学校道德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速变社会,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经济观、文化观、价值观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开放必然带来价值的多元,而多元就是什么都被允许。影片《黄河绝恋》中那个美国飞行员为了不连累中国士兵,想主动投降日本军队来保全他们,可中国士兵却是用了几个生命来保护他。在祖国利益与个体生命的天平上,美国飞行员与中国战士作出了不同选择。他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我们传统的道德观无疑是一次强烈的冲突。可是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却还处于封闭状态,好心的老师总在有意无意中封锁现代社会多元价值观,企图用一元代替多元。在象牙塔中传授的理想的社会道德规范,往往与现实相悖。在现实生活中,理想的社会道德规范总显得苍白无力。
其次,学校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年龄实际。道德教育应是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它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两个纬度。“应然”是指“道德教育应该达到的境界”,“实然”是指“道德教育实际能达到的境界”。从“应然”到“实然”应该建立在“能够”的基础上。可是现在的学校道德教育却往往超越这两个纬度。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抽象的、空洞的这个那个主义的教育。许多孩子从小就学会说大话、假话、空话,而到了大学却发现他们连最起码的文明礼貌的基本素质都不具备。这是一种不顾学生实际的、本末倒置的教育过程。
再者,学校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社会中的,家庭、社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尽管学校为了保护校园这一方净土,采取种种措施,封锁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但学生仍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家庭、社会的耳濡目染下,他们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判断、选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道德框架”。而这“道德框架”又是影响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学校却无视这个“框架”的存在,总把学生当成无知的教育对象。因此,当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实际相悖时,他们不但不会予以认同,而且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是慑于教师的权威,在考卷上昧着良心说假话,但在他们的内心却始终是否认的,不能将老师传授的道德规范纳入自己的“道德框架”,更不能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因而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事。
学校道德教育与实际的严重脱节,会使学生带上虚伪的面具,形成矛盾的双重人格。当他们踏上社会以后,在特定的情景中,他们的“道德本我”便会一览无余。
二、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僵化
学生的品德建构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建构。道德教育是非承传的,而应是在随机的、零散的教育过程中长期渗透,学校道德教育应采用情境体验的方式学习。
可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将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改造学生的“蓝本”,采用“美德袋”的“注入式”,“刻板画”的“复印式”,“打、骂、压”以力逼人的“驯兽式”。因此常可见学校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讲的唇焦口燥,学生在下面恹恹欲睡或精心耕种自留地。办公室里,老师或是苦口婆心,或是暴跳如雷,而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则是耷拉着脑袋低头受训。考试前,学生摇头晃脑大背特背,考试一过,这个规范那个准则全都抛到九霄云外。这些教育方式都只能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很难使他们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更难将这些道德规范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道德教育评价手段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
学生道德品质的建构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它不是经过一年两年强化训练就能完成的,它可能需要我们一辈子努力不懈地追求。因此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也不可能象知识技能那样显著,它的评价也难以象知识、技能那样进行量化考核,因此也就不可能凭一份试卷、一个评语就能给学生的道德定位。
现在教育系统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是德育先进单位,常用检查团检查的方式。提前通知、突击准备、强化训练。检查一过,一切皆又复然。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方式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在以科技竞争为核心的时代里必然处于边缘的位置、形式的地位。领导的忽视、教师的轻视、学生的漠视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沙漠化。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整合建构,只有三者形成合力,学生道德状况才能彻底改观。但是作为学生品德建构的主要场所,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我们应在探求低效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的良方。历史已进入新的千年,在这个数字化、信息化的资讯时代里,人们的经济观、文化观、伦理观、价值观、道德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经济的开放带来了观念的多元,如何在这社会转型时期优化学校道德教育策略,重建学校道德教育,是摆在广大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辨证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批判意识
“中国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建设不是无根的创造,它必须以传统理论为深厚的土壤。”“现代道德教育的花朵,只会开在由传统道德教育这颗树根生长出来的枝条上,关键在于“改良”和“嫁接”。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等传统美德。而寄寓着这些道德典范的历史故事也家喻户晓,成为教育学生的极好素材。但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总习惯于用褒赏的态度来宣扬其中的积极因素,可事实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传统美德中的消极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岳飞“精忠报国”,被奉为民族英雄的典范,然而岳飞的悲剧就在他的“愚忠”上:项羽“乌江自刎”,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但正如杜牧所言“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面对失败,以自刎来谢罪,这难道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吗?“愚公移山”,精神可嘉,但人生苦短,此举是否真的有点“愚”呢;“孟母三迁”,教子有方,但这却验证了“环境决定论”;不食“嗟来之食”,铁骨铮铮,但却又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之说……
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的灵魂,精神的支柱。它在促进个人修养、加强社会稳定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日趋激烈,传统美德中的消极因素在岁月的变迁中也日趋明显。对此我们如不加辨别地“灌给”学生,只会混淆他们的是非观、价值观,甚而会作出“为朋友两肋插刀”而不惜以身试法的“壮举”。因此,对于这些既包含积极因素,又客观存在消极因素的传统美德,应予以辨证地剖析,客观的评价,教给学生理性批判的武器,让学生在批判中学习,在批判中继承其精髓。
二、 合理地使用正反两方面素材,让学生学会判断
生活是一面五光十色的多棱镜,真善美与假丑恶总是同时并存的。生活中,我们既有如孔繁森、焦裕禄、李素丽、高建成等一大批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甘洒青春和热血的中华好儿女,也有象陈希同、王保森、胡长清等一大批为了一己私欲不惜鱼肉人民的道德沦丧者;既有为了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和为了灾区人民的“赈灾义演”,也有牵涉全国大小官员的非法集资和千余名法轮功练习者静坐中南海的事件。
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是与非、正义与邪恶,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在宣传先进人物高尚品德的同时,无须回避部分国人的道德沦丧;在弘扬民族主旋律的同时,也无须回避潜流浊浪。要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立体的认识,既要看到阳光的一面,也要看到阴暗的一面。只有把这些正面与反面的材料同时呈现给学生,学生才会在比较中辨别,在辨别中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判断能力。教育者的任务就是为学生铺设台阶,挑起学生的思想斗争,积极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可采取的途径很多,如举行辩论会,写思想评论,实话实说等。
三、 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
学生的品德建构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建构。道德教育是非承传的,而应是在随机的、零散的教育过程中长期渗透,学校道德教育应采用情境体验的方式学习。“美德袋”的“注入式”,“刻板画”的“复印式”,“打、骂、压”以力逼人的“驯兽式”,都只能使学生被动的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很难使他们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更难将这些道德规范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创设道德情境,却可以引起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情境参与中,实现自己的道德建构。我们要积极创设必要的氛围,如参观展览、表演小品、录象剪辑等都可以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
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大学生张华,面对跌落粪池的老农,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泰坦尼克号上的一员,你又会怎么做?面对行凶抢劫的歹徒,面对奄奄一息的溺水者,面对违法乱纪的亲朋好友……
这些面临着“生与死、法与情”的道德情境,会引起学生内心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深深的震撼,在冲突和震撼中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生命的意义、人性的光华。在不断的体验中,他们会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建立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